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我也想发朋友圈,可是……”

青春北京 2023-06-02
不知从何时起,我们发表生活与心情的朋友圈,渐渐地从“全部可见”变成“半年可见”最后被设定为“仅三天可见”。

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好像变得更加收缩和谨慎了。



为什么许多人从朋友圈渐渐消失了?
当人们选择“仅三天可见”时
“不可见”的那一部分又是什么呢?

你的朋友圈为什么三天可见?
小靖很喜欢分享生活,每当听到了好听的歌,在路上看见了晚霞,一张不错的自拍,看到的有趣视频,都会随手分享在朋友圈里。

有时候,她一天可能会发四五条朋友圈。不过,点开小靖的朋友圈就会发现,她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见。原本很多的内容,在三天的限制下,倒显得有些“贫瘠”。

“我怕别人会觉得我发的太多,三天可见也是为了让我的朋友圈更短一点。”那么,为什么不直接删除呢?“我很喜欢分享,不过这样记录更多是为了很久以后再看到时,会让我想起来这段回忆。”小靖说没事的时候翻翻以前的朋友圈,就像是回忆录。

安安朋友圈一直以来是半年可见的,风格很是统一。每当安安有想要分享的照片时,都会先去搜一搜朋友圈文案,不自觉地去靠近以往的风格。

安安精挑细选出来的照片和精心编排的文案,往往会获得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评论。这让她感到很满足。不过,那种短暂兴奋过后的寂静,越发地让她感到不安和躁动。如此营造出来的“人设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她,只是安安想让大家看到的模样。

安安逐渐地失去了分享的兴趣。找不到发朋友圈的意义。“可是在我设置三天可见以后,我敢于做自己了。不再纠结朋友圈的文案和获得多少点赞,而是专注自己的现实生活。”

小沅的朋友圈从全部可见到半年可见,后来又设置了三天可见。原来的他经常发自己的感想,不过在逐渐成长之后,他就没有什么在朋友圈表达的欲望了。“以前发朋友圈的时候,总是期待着别人能够给自己点赞评论,不然就觉得自己发的没有意义。”

但是在现在的他看来,大家各自有要忙的事情,并不是所有人都想通过朋友圈了解自己的近况,想了解的人总能通过和自己聊天得知。

放下手机,去看看真正的世界
有人说,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,是因为“朋友圈不再是‘朋友之圈’,而成了一块‘公地’”:

“朋友圈就像古时候的一条街,有的人在说书讲道理,有的人在晒娃,有的人在秀恩爱,有的人在上面‘开商店’,有的人搬了小板凳在路边调侃……我们可以在家里乱扔臭袜子,却很少在大马路上光着脚丫。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,多是因为随着添加好友的增多,形象管理的成本太高了。”



有人说,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,是因为“觉得自己活在了他人的眼里”:

“发完朋友圈之后,总喜欢一遍又一遍地打开微信看哪些人点了赞,有没有人评论。如果有很多人,就想下一条要发些什么,如果没什么人关注,就会默默把朋友圈删掉,反思是不是图片P得不好,文字写得不好,最后会不开心乃至失落。”


还有人说,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,是因为觉得“自己好像无论说什么,都会冒犯到一些人”:

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在朋友圈讲话变得小心翼翼,好像说什么都容易被误解。其他人通过朋友圈,建构着你的形象,揣度着你的生活方式、审美品位:发自拍照游玩照,有人说P得太过了;发新买的东西,有人说是炫耀;发感悟心情,有人说是矫情;发个读后感观后感,也有人会跳出来说‘你居然喜欢这个’……”


朋友圈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,本意是交流、沟通与分享,当这些功能越来越小,人们表达的欲望和分享的热情自然也就收缩了。好友列表里也许有成百上千个好友,但真正能够接住你情绪的,恐怕不多。

成长的裂变会带来成熟的自己,到了一定阶段,当你懂得苦闷和快乐都是很个人的事情时,当你知道知交好友有几个就足够时,当你内心充足冷暖自知时,当你明白生活是活给自己看时,你便不会频繁地在朋友圈里展露情绪。


朋友圈,三天也好,半年也罢,喜欢也好,逃离也罢,可能都是因为我们对它寄予了太多期待,然而它毕竟只是一个抒发情感的小窗口,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小天地。

不用把过多的期待放在上面,也不要期望单纯依靠社交网络就变得亲密,真正紧密的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都要在现实生活中,通过切实的行动去建立。


发不发朋友圈,几天可见都不那么重要,因为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。放下手机,把更多心力放在面对真实的生活上,你会更容易找到生活的重心。没有朋友圈的现实更值得我们努力生活!


(封面自取)

编 辑 | 张姮姮   校 审 | 刘雨薇
来 源 | 学校共青团(ID:tzyxxb)、央视新闻(ID:cctvnewscenter)、青小小(ID:zqwqxx),图片来源于千图网

推荐阅读

(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)

你的朋友圈是多久可见呢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